【前言】:目前,大量的资金仍然聚集在银行体系,而银行投资和运用资金的渠道有限,导致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存差达到9万多亿元。在巨大存差的影响下,造成了银行存款利率与货币市场利率的倒挂,这种现象的存在显然对整个银行体系的安全运行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不可能长久维持下去。因此,从大的政策导向上讲,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对股市的支持力度,从而引导社会资金向股市合理转移,有利于逐步改变目前“间接融资比重过高,直接融资比重过低”的不合理现象,增加股市分配资金的能力与规模,从而有效增加股市的资金供给。 同时,机构投资者的队伍将明显扩大,保险和社保资金已经打通了直接入市的通道。另外,随着宏观调控下各地楼市走向理性,楼市资金也有望回流股市。特别是随着审批节奏的加快,QFII资金目前已成为新增入市资金的主力,对股市投资的引领和导向作用不容小视。
“春江水暖鸭先知”,近期的行情确定了2006年股市行情的基调,也奠定市场“相对稳定、适度上涨”的基本运行格局…… 世纪机遇――中国股市的走向
跟中国经济一样,中国的股市必将跟随其经济的脚步。在这个只有十多年的资本市场上,我们所付出的代价和我们所得到的利益,是不能用经济指标能够衡量的,对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尽管这种作用并没有体现在经济效益中,但对我们认识资本和认识市场上却深刻而残酷。
在进入06年的中国股市再次让我们投注更多的关注,因为在被推倒从来的股市,市场进行了深刻而又全面的制度建设――股改。这个从05年开始的“开弓没有回头箭”也即将在06年里完成,并且对相应公司法、证券法同步进行了修改,这种不仅从体制上还从交易制度上的改革,必将对中国股市产生深刻而深远的影响。
那么这种从深层次上的改革,到底将会带给我们的是什么呢?挑战还是机遇呢?其实这是一种混合体,如果我们能够从整个宏观面去理解和把握,那么即便是挑战也会带给我们机遇,如果我们把握不了这种发展的趋势,那么就是机遇也会在我们的面前失去。
从股市的自身来看,正是由于其制度的缺陷,而陷入了这种长期的熊市,熊市坏处是蒸发了大量的社会财富,好处是暴露了所有的缺陷和丑恶。在一个一个庄家被消灭的时候,市场的价值体系也被随之摧毁,很多好的和坏的上市泥石俱下,投资者也一下子难以恢复过来投资信心,使得市场上很多优质的上市公司被严重低估,这也是我们从近期的行情中看见了,那些快速爬升起来的股价,又再次开始演绎只有这个市场上才能演绎的暴富场景。
我们不怀疑任何一个股市,不是一个博弈的市场,所以让股市恢复其本来的本质吧,我们不要害怕股市的这种逐利性,其实在任何一个市场上都是这样的,只要有利益的地方,总会有博弈的存在,关键是看我们的博弈规则是否合理和公正,而我们以往的失败就是在这里,似乎是在为国家的利益,恰恰是这种指导思想,导致了国家财政的一次一次地为那些“黑洞”补窟窿,真是偷鸡不成反蚀米。
也许真是因为看到这些,在进入06年里,我们就看见国家出台了令人注目的三大决定,一、取消了延续千年的农业税、二、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三、推出做市商制度。
这些看起来毫并不相关的政策,却是从更高的层面透露出整个宏观面上的变化,前两个政策决定了内需激活的基础,后一个政策意味着掌管着中国金融命脉的央行,确实看到股市需要和各个金融市场的相通相溶。
这就不难理解航母型银行系基金的下水、权证推出、以及股指期货的加快研究开发,在这种不断完善的制度建设上,为未来的阳光资金找到安全的避险工具,因为股市已经已经不是原来用来解困国企的工具,06年是我们整个金融领域对外全面开放保护期里最后一年,在面对最脆弱的金融体系,股市再次成为最好的泄洪区,那就是既要把银行推向资本市场,又要让股市发挥中国金融企业的功能。
所以国家对股市的理解就决定了未来股市的走向,让资源优化配置将决定我们的未来,今后包装上市的公司将面临更为严厉的制裁,而对市场违规的行为也将采取高压,尤其是对上市公司的分红将成为未来进行再融资的必要条件。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中国股市的前景,但只要是一个逐利的市场,博弈是永远的主题。
而我们在迎来新的一轮扩容中,去选择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上市公司进行投资,我们已经丧失了很多优质的垄断企业,就是因为我们的股市失去了融资的功能,而这种丧失已经让管理层认识到问题的严重,那么要让我们的股市承受新的扩容,建立股市的信心就是目前最紧迫的核心问题,而我们也看到随着股指的不断攀升,这就是最好的信心恢复过程。
那么,在中国经济这种持续的发展中,尤其是作为中国的上市公司企业是没有道理不反映出这种值得期待的效益来,沿着十一五规划中的主题,我们也已经把握了未来股市的主线,那就是节约型、环保型、创新型、这就是我们中国股市的趋势。
中央政府全力推动制度改革搞活股市
近年来中国股市低迷的境况,一直以来成为中国金融改革和开放的心病,以上海股市为例,A 股指数在过去5 年里跌幅高达50% 。股市不活,资本市场很难进一步扩大和开放,对于金融服务企业,寻求上市融资的企业,乃至海外的机构个人投资者,也因此缺乏发展的机会。特别是近几年,中国无论国营和民营企业在香港股市上市日益积极,海外反应极佳。去年全球最大的IPO 集资案为中国建设银行(0939 )上市,集资达92 亿美元。这显示出不是中国企业缺乏吸引力,而是股市体制有问题。
正因如此,中央政府全力推动制度改革来搞活股市,例如创设合格境外投资机构(QFII ),开放境外机构投资者买卖A 股(2005 年底QFII 外商已达34 家,资本高逾50 亿美元以上)。去年6 月全面铺开股权分置改革来解决非流通股的问题,2005 年10 月修改和通过证券法,允许更多的衍生性金融商品,包括4 季度推出的权证交易。
最关键的却应是今年1 月5 日公布的“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于1 月31 日生效),管理办法的作用是进一步开放A 股市场,让境外资金进入买卖,涉及的不只是股市体制改革,而是中国人民币资本帐户的大幅度的开放。
中国股市过去最大的问题是扩充可能带来的供求变化。由于上市公司中属国营企业部分,政府拥有大比例的非流通法人股,一旦流通会立即改变市场的供求关系。就算体制未改,随时可有改制的可能,也即是有大量非流通法人股涌入市场带来冲击的巨大风险。QFII 的制度,事实上是引进境外资金,增加股市里的需求量,解决非流通股的问题。但是由于管理严格,合乎资格的境外机构资金(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管理的证券资产不少于100 亿美元)有限,审批也缓慢,效果不大。
此次的管理办法对外资的限制进一步放宽,第一是投资机构,只要母公司或其境外实有资本不低于1 亿美元,或管理的境外资产不低于5 亿美元。二是不限于金融企业,而是开放给所有的境外法人或其他组织。三是投资对象不限于流通的A 股,而是完成股份制改革公司的所有股份,包括增发股份。更重要的是QFII 只是供买卖股票,不许收购兼併企业,这次的管理办法却让外商在取得25% 以上的股份,并承诺10 年内持股不低于25% 后,可将该公司转变为外商投资股份公司。
这便是开放外资收购兼并上市A 股公司,同时接收管理权,与QFII 买卖股票在性质上的巨大差别,亦等于容许外商回避上市程序,在A 股市场上购壳上市。对于境外投资者乃至中国投资者来说,大大的拓展今后他们在中国股市里操作的空间和能力。
由于三年的限售期,在这两年里外资可进不可出,对中国A 股市场来说,资金是只增不减,这绝对是利好因素,也正好以部分外来资金来消减政府出售非流通股对市场的压力。当然三年之后外资可退,市场会怎样反应,这是日后之事。到时候在市场信心恢复的情况下,很多问题也许就不再是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