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传统文化的民族性 作者:李宗桂(中山大学教授)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应当注意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正面价值,从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和继承性的一面对待民族传统文化。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我们应当注意保持并努力发展文化的民族性,尊重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合理利用传统文化这个重要资源。 ●正确解决文化的民族性问题,正确解决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问题,“自主”精神值得学习和弘扬。 世界上任何文化都有其民族性。文化的民族性是指能够反映民族精神、民族特性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国民品性、人格追求、伦理情趣等思想文化的本质特征,是文化的民族风格、民族气派的表现。文化的民族性,能够反映特定民族文化类型的基本特质,具有不同于别的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文化结构;能够反映特定民族的民族精神,具有超越时代、阶级的内容和精神,与民族存亡共始终。文化的民族性是经过长期的积淀而形成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它同时又在民族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创新。因此,我们在考察民族文化的时候,必须注意民族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和继承性,不能割断历史,不能妄自菲薄。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宏富的整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追求,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有着独特的民族特质。从发展的阶段性来看,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不断发展、丰富并自我更新的过程,既有古代的传统,也有近代的传统,因此可以说既有古代的传统文化,也有近代的传统文化。就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而言,刚健有为、厚德载物、贵和尚中、仁民爱物、修己安人、义以为上、天人合一、整体为上等,都反映了当时的文化精神;就中国近代传统文化而言,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科学精神、民主精神、自由精神等,反映了新的时代的文化精神,是古典文化精神的更新和进步。值得注意的是,无论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还是中国近代的传统文化,有些基本价值理念是贯穿始终的,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爱国主义的深厚情怀,和谐统一的博大胸襟,崇德重义的高尚情怀,文化中国的理想追求,勤劳勇敢的质相秉性,等等。这些基本的价值理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价值,反映出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质。通过全民族的社会实践,通过思想家们的理论提炼,逐渐形成了党的十六大报告所概括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显然,无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还是中华民族精神,无论其内容还是表现方式,都是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 毋庸讳言,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在其数千年的发展中,也逐渐积淀了某些不良因素,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阻力。例如,个人专断,宗法亲情,道德至上,反对竞争,轻视效率,贬斥利益,等等。人们今天当然可以而且应当痛彻地予以批判。但是,即使是这些负面的因素,其表现也是非常中国化的,或者说是非常民族化的。 精神文明重在建设。在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性的时候,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候,应当注意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正面价值,从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和继承性的一面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简而言之,要立足现实、面向世界、着眼未来,从文化民族性的一面,审视、发掘、转化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而这又要以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为导向,以文化创新为途径。 当今时代,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继续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在这种态势下,我们应当注意保持并努力发展文化的民族性,尊重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合理利用传统文化这个重要资源。那些持有全球化就是一体化,民族文化将不复存在、民族精神将逐渐消解观点的人,与其说是缺乏常识,是情绪化,是糊涂,不如说是别有用心。在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时所应当坚持的民族性,所应当正确对待的民族传统文化,是我们加强文化安全,防范西化、分化图谋的有利资源。当然,与此同时,我们应当坚决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反对文化割据主义和保守主义,积极参与全球化的进程,增强民族文化的世界性。 从上世纪20、30年代以来,在关于中国文化发展路向和中国文化特色的探讨中,“中国的”、“中国化”、“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等论题就不绝于耳。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文化建设的“中国特色”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论题要解决的就是中国文化的民族性问题。民族性问题的解决,无论如何是要*我们自己的独立思考,而不是简单盲目地依傍甚至匍匐于他人。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张申府,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提出:科学与民主,第一要自主!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正确解决文化的民族性问题,正确解决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问题,“自主”精神值得学习和弘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