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编辑“文化周刊”中,我们经常收到一些读者和作者就本刊文章提出不同意见,展开商榷和争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正是学术繁荣的生动体现,也是为我们所期待和欢迎的,为此,本期“文化周刊”特刊发就上月本刊发表的《语言病相与文化自信》和《艺术人生不是落泪人生》两篇文章提出异议的来稿,进行学术商榷和争鸣。 我们期待更多的读者和作者支持和关注本报。 贵报2003年12月29日《文化周刊》“文化回声”发表林可先生的《语言病相与文化自信》一文中指出:“在商业背景中滋生的语言现象不能由商业来承担,就像网络上语言暴力不能由引领科技潮流的网络承担一样。真正需要反省的,是我们所处的文化。”在这里先要了解一下什么叫文化,文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文化并不等同于知识,文化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部历史积淀及其在当代的新发展。由此看出林可先生的精辟论证无可辩驳,但是我觉得领导文化主流的还是经济,在我们物质建设取得许多成效而欢欣鼓舞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一些貌似新文化,实际上是把一些低俗的东西改头换面重新包装后又粉墨登场的现象。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在商业冲击下对文化理念的不解、浅解、误解。由此我想到一个说法:商场也打着人文的旗号,也不断地装潢门面,也不断地美化环境,但是,商场永远也改不了“消费者购物,商家赢利”的宗旨。 林先生对我的文章《在商业背景中滋生的语言和文化问题》一文(“文化回声”2003年12月22日)颇多感慨,也有一种误解,“如果看到月亮就首先想到‘皎洁’,或者看到到‘皎洁’就认为它只能用来形容月亮,对于一位作家来说,这是想像力的匮乏。”难道那些美女作家、美男作家的想象力也匮乏?可其作品里充斥的种种病态语难道不是语言运用中的盲点吗?“痞子文学”之后,“武侠文学”已经蔚成大观,还有什么“想象力匮乏”可言?到底还是语言与文化功底问题。 不过林可先生提到的文化自信这个观点我非常赞同。中国几千年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份宝贵财富,中华民族历来就是以其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来融合周围民族的,在商业文化建设中,中国传统文化中生生不息刚健文明的创造精神等能帮助现代商家形成参与竞赛所必须的独特的文化气质和无畏气概,有助于塑造励精图治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现代商业精神。众所周知,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商业文化就充分吸收、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但林可先生针对种种语言病象说:“语言堕落的背后,是一种文化的颓败,……这种文化,在面对自身的不良习俗和外来文化时,必然面临一种力不从心的尴尬选择,表现出极度的不自信。”并列举了一些显示了我们对自身文化的强烈的不自信的现象。林先生的苦心,无非想证明一下商业浪潮带给我们的民族文化的劣根性,并多少包含着以下意思:“国人的知识结构失衡,生产知识畸形增长,生存知识相对萎缩,我们正面临一场文化自信与人文精神颓废的剧烈冲突的危机。” 我认为这与人文关怀严重缺失存在必然联系。不少商业文化骗子打着人文精神的名,行着害文取利的实,把人文精神歪曲误解。这里所说的“人文精神”一是基于语言文字本身内容的,即语言文字的动人韵律、美妙的笔形、朴素或华丽的辞采、积淀于语言文字本身的深刻的文化内涵等等;二是基于语言文字所负载的内容的,如对祖国的忠贞、对民族的热爱、对山川的赞美、对他人的热情、对全人类的博爱、对社会的责任、对集体的热忱、对母亲的报答、对爱情的真诚等等。这才是真正的人文!可是当今商业引导下的语言思想贫乏、苍白,情感贫弱、无力,我们一方面明知国人的人文精神的缺失,一方面又把语言文字的宣传与精神游离开来,如同把一个人的血肉分开。这样,我们的文化怎么还有自信可言? 应该担忧的是当国外许多时尚文化正大踏步向前的时候,我们的文化虚假自信同时存在。一袋极普通的食品广告却提醒我们:它同时意味着人的兴旺、家庭旺、身体旺、事业旺、爱情旺……总之无所不旺。在商业利益的趋使下,所有的文化资源都有可能被这一文化形态纳入市场,这一策略甚至使一些文化经典也在劫难逃了。在韶山毛家湾,一家饭店高挂着当年毛泽东当年回乡的照片,不过它想让人们想起的已经不是“红旗高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而是主席生前爱吃的红烧肉。在北京,一家家以“老知青”、“北大荒”为名的饭铺纷纷开业,张罗一些窝窝头、高粱米饭,军用书包……以供人们“怀旧”,然后顺理成章地从“知青兄弟”们的口袋里掏钱。于是在“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的优美旋律中,我们看到了“红太阳牛肉干”的巨幅广告。黑五类、红五类这类的商品及其广告也应运而生。 当然,这些“文化经典”只不过是给各种身份的人当作一种文化消费品罢了。但是这些“新伪文化”在无所顾忌地消解着自身之外的所有意识形态,使人们对经典和传统已不再怀有敬畏、不再怀有珍惜和“绝望”之感,一个“超越”的动词,就足以战胜所有的经典和圣言。因此,这种消解是可怕的,它使经典不再具有经典的意义,在世俗化的过程中,所有的权威都将失去光彩。商业语言病态也许唤起了人们的消费欲望,并许诺在消费中可获得一种集体幻想的满足。于是便有了众多“帝王”、“富豪”为名的物品,公寓则“罗马”命名,一家小小的酒吧却冠以“夜巴黎”的辉煌。人们在这里幻想,想象着自己是帝王、是富豪,想象着自己坐拥罗马,或者正漫步于巴黎街头,吸引着他们的,当然已经不是巴士底狱和公社社员墙,而是香水和时装。上文所列现象,是在“精神家园建设”实施过程中,发现的一些与新文化理念貌合神离的做法,姑妄称之为“伪新文化”。这些都是文化消费的虚假自信,并给我们真正的文化自信带来致命打击。 近几年来,各国之间贸易争端迭出,产生这些争端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各国文化的差异和冲突,经济与文化是一对相伴相随的孪生兄弟。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的不同,对经济活动、经济行为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曾经日本被认为是盲目崇拜西方,被西方文化灌输而几乎忘记了根本的国家。可是现在突然之间日本却对世界文化产生一定影响。日本的动画、设计、游戏、音乐、建筑已经在世界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有些甚至已经是很多人不可缺少的必需品了。日本人也谈他们的文化自信。 每个民族都有其特定的礼俗,它构成了一个民族的行为特征。由于文化背景、物质背景以及制度背景的差异,盲目地响应发达国家消费的示范,很可能是“邯郸学步”,只学到些皮毛,反而把自己好的一面丢掉了。这一点在激进的青少年身上体现得十分明显。难怪林可先生说:“社会上盛行的‘韩流’现象,最具说服力。很多年轻人对这种潮流趋之若鹜,但也有很多人唯恐避之不及,这两种现象都显示了我们对自身文化的强烈的不自信。”我们处在一个国际大交流的时代,随着国外商业文化的涌入,应该承认,商业文化在跨文化传播中有其积极的特性。但由于传统文化的弱势地位,这种传播越来越带有一种话语霸权的味道,因此,它对传统文化的破坏作用也越来越突出。结果,没有这些东西的人们便不得不产生一种比人差一头或不合时宜的感觉,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念。 要树立文化自信,必须依*一定的文化张力。文化张力主要是由精神文化作用于人而产生的观念形态的张力,这种张力就是*弘扬主流文化、传承先进文化激发出来的。文化张力是来自历史源头之力,近乎民族精神力量的同义语。鉴于文化是永久制胜之本,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竞争愈演愈烈,各国都在采取种种措施强化民族文化张力,但更重要的还是取决于文化内涵本身,一个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在强权政治面前也会立于不败之地。 |